孩子学习没兴趣,是不专心的原因吗?肯定不是。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不用心,家长给孩子用心的机会和条件,营造用心学习的环境了吗?不要当孩子学习上不去的时候,才想起来弥补;不要等到孩子开始厌学了,才开始纠正习惯。能发现问题的时候,是思维表现出来的现象。改变的是思维,思维就是环境;而环境是靠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就像一口井,如果都是泥土,就没人来光顾。孩子学习不好,老师不太喜欢,其他同学也怕被影响。孩子容易被孤立,而缺乏沟通,自信心往往不足;当和家长或老师沟通学习内容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要么就乱发脾气,感觉很委屈的样子。
家长带孩子参与互动的时候,对事物总是有好奇感。比如,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阅读中的故事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学习任务的专业化。看动画片就形成了孩子奢侈的精神放松,而阅读故事就成为了家长眼中的“不务正业”。家长就开始排斥孩子这样的喜好,反而向着孩子没有兴趣的地方努力。距离当初有兴趣的地方越来越远。于是,就有了厌学情绪。如果兴趣就像一个大池塘,可以包容很多;距离兴趣越远,孩子对事物的包容就越少。动辄敷衍了事,或跟父母顶嘴等。有时候,会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甚至跟自己对着干。
天津天童教育觉得,孩子对事物的好感,要脱离表象,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家长所教的是方法,让孩子感受的是快乐。如果现象和体验直接关联,那体验会跟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好感就容易飘忽不定,兴趣也难以扎根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孩子掌握方法,从方法中获取现象,来把握快乐的方向。就不会被现象所左右,从而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坚实的基础。到处挖坑,不如挖一口甘冽的井。孩子有兴趣的时候,会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就马上去询问,希望获得结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要非常明白,不能不管不顾,甚至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明智的家长,会让孩子感受到努力,获得对应的收获和体会;从而根据收获和体会,把握努力的方向。
当孩子兴趣稳定了,其实,也就是习惯养成。家长就不必过于干预,此时,孩子觉得能够独立完成的,家长再“多此一举”,会干扰孩子的思路。家长要做的是,确定孩子的兴趣发展方向。维护孩子的想法,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沟通上具有一致性,孩子就愿意多分享一些看法。在知识方面,孩子和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在方法上,家长和孩子会越来越近。学习每天都在不断增加,而方法却在不断减少。减少,并不是不用,而是更精简有效了。当孩子没有兴趣,专注力就不足,就会不断徘徊在方法上,而不能有效获取知识,锻炼不了技能,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了。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风雨飘摇。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经得起考验,就从家庭教育开始吧。有的家长说,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讲话。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也总是退缩在角落里面,唯恐自己出丑。要想克服这些,必须建立自信;家长一定要从小事培养起来。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就不太积极参与实践,逐渐边缘化。不太愿意跟别人交朋友,或比较容易和别人发生矛盾。因为不太善于表达,沟通质量就有限。在和别人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但不能合理交流,反而会产生情绪。情感要得到合理地安置,才可以端正学习和处事态度,也是走向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