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童教育素质成长中心:家长真的会教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1-12-30 11:30:25

  家庭生活中,有的家长可能会感觉,孩子不用教。等到学习的时候,自然会有老师来教的。其实,家长的想法,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比如:

  1.孩子嫉妒心强,那是因为,家长经常跟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但往往可以看到孩子的优秀和不足之处。比如,家长可以发现孩子有没有嫉妒心,当家长发现这个问题了,却想着怎么让孩子消除嫉妒的状态。其实,要明白嫉妒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是家长总是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所产生的这样那样的不平衡心理。经常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比较,总是夸赞不已。所以,在大家面前,总是比较的话,孩子会产生一种优越或自卑心理。

  比较的结果是为了能够,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如果没有收获结果,孩子就会把重点放在了比较上。从而使得孩子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总是先有比较的心理。如果比别人好了,就跟着家长学,大肆宣扬如果比别人差了,就开始贬低或找出别人的不足,来平衡自己的不足。当孩子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在具体的事情上,往往是为了打败别人而不是想着要分享和沟通,去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产生快乐。这样呢,孩子就会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嫉妒心强呢,同时挫败感也会很强。可见,家长在众人面前,要教会孩子怎么合理的表达,正确地沟通。承认不足,吸取别人优秀的地方。

  2.孩子脾气不好,情绪难以管理,那是因为你吝啬对孩子的赞美有错的时候,只懂得批评孩子而已。

  平时呢,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开始莫名的暴脾气了。一旦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开始大哭大闹大点的孩子,就开始踢门摔凳子,这样的秉性,家长也会是愁眉苦脸,苦不堪言。焦虑的更是孩子的学习,说不得,骂不得。家长和孩子吵闹,肯定不是家长该做的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找到孩子产生这样情绪的根源。平时当孩子做了好事,有了成绩的时候,家长往往比较忙碌,甚至敷衍过了。有的时候,家长也不给孩子赞美,总是扫了孩子的兴致。赞扬不足,就会让孩子自己想要抒发出来的,该抒发出来的,抒发不出来当遇到了不平或需求的时候,就会通过生气的样子,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就总是挑三拣四,让孩子无地自容,不得不通过理由来掩盖。

  孩子的情绪不能得到合理的管理,往往会做出预期之外的事情。事后呢,也时常会感到悔恨不已,而无法弥补之前对别人的伤害。对此,家长也发现不了,到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发现了孩子不足,立即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只有这样呢,才能真正地通过环境熏陶,从而纠正错误。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想改变的但是呢,总是感觉环境不到位,而没办法改变。有时候,和孩子快乐的环境中,一起做事情的时候,怎么都可以好商量的。希望孩子将来学习轻松,生活快乐,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3.孩子没有教养,不懂沟通和礼貌,可能是家长只会命令,而不会倾听。

  在公共场合,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会有不懂礼貌的情况。甚至,该叫长辈的,也不懂得叫。该说谢谢,对不起的时候,也不会说。文明礼仪,都是基于畅快沟通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聪明伶俐,乖巧可爱,能够懂事。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欢迎。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呢如果家长总是命令孩子,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从不告诉孩子为什么做这个,为什么不做那个当孩子要问的时候,家长也会马上打断。孩子的思路,就像一个稚嫩的豆芽,刚要露头的时候,就被打断了。怎么能学会思考呢不懂得思考,如何能培养孩子的主动互动和沟通能力呢如果不能,学习是一种高效而浓缩的沟通方式,那学习出现不足,也是情理之中了。

  天津天童教育觉得,家长要培养孩子,而不是总让孩子做这做那。让孩子重视别人的感受,如此,就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考力,主动力,互动力,沟通力。感受呢,是表达的基础。孩子愿意沟通,愿意学习,都是基于良好的感知能力。所谓感知,就是有感而知。没有感,如何才能知呢看起来是在学习课本,只是在锻炼识别能力达到了知,才能使用所识别的经验和技能。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展,两者并不是孤立的。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孩子不愿意沟通,可能和家庭的交流方式有关。

  当孩子不愿意主动跟家长打招呼,甚至不愿意分享学校或学习的情况,更别说快乐和痛苦的事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也不打扰自己了,那是自律性强了。其实,这只是家长成功教育的错觉。亲子沟通,不仅是家庭教育的条件,更是家庭的根本。要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真的都是一帆风顺了吗或是有问题或困难,干脆就跳过去了,或容易拈轻怕重,投机取巧的可能。家长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反省一下:是不是经常在孩子要说什么的时候,总是打击他。当孩子想提问的时候,家长就感觉厌烦的样子。当孩子想表达的时候,家长就不停地纠正沟通方式,而没真正重视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