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教育素质成长中心: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22-04-06 22:19:34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等人对学前幼儿和小学儿童创造力的测验表明:35岁是创造性倾向发展较快的时期,5岁以后呈下降趋势,幼儿阶段是创造性表现的高峰期。那么我们该如何尊重大脑运行机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1.尊重幼儿的好奇探究

人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好奇心。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再加上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在动机。好提问、好琢磨、好动手,是幼儿阶段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典型表现。

如果父母常鼓励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充分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满足大脑学习的快乐原则,符合神经放松的最佳状态,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热情。很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而无视甚至抑制孩子的探究兴趣,对幼儿进行批评指责和否定,会极大扼杀幼儿的好奇心。比如“怎么这么多问题啊,太烦人了!”“别折腾了,你还小弄不明白,长大再说吧!”“别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

 

养育建议Tips1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安全、民主、自由的氛围,激发并尊重孩子的兴趣,随时关注他们的新想法新发现,鼓励他们大胆想、大胆问;不论问题或想法多么幼稚或超出家长自身的能力,都要积极回应,支持并带领孩子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探索和验证。当孩子找到一个答案或者想到一种方法,要继续追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呢?还有别的办法吗?

惧怕错误的尝试,就会产生对固有观点或经验的依赖,就不会有创新,就会丧失创造力。所以试误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经历各种各样的错误,在试错过程中发生顿悟,产生创造的灵感。比如孩子要用篮子接水,他发现水全漏了;后来他在篮子里放了沙子去接水,发现沙子变湿,水还是漏了;然后他又在篮子里铺了一层纸,发现纸也湿了,只留下一点点水;最后他终于想到了塑料袋,把塑料袋套在篮子里,接了满满一篮子水。

2.建构强大的神经网络,并促进顿悟联结

台湾知名脑科学研究专家洪兰教授曾在访谈中指出,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创造力是两个不相干的回路碰在一起,活化第三条回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顿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认知重组,原有的神经通路突然产生了一种新的连接,表达外界事物的方式又多了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需要大量感性经验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分类、推理、举一反三,使思维逐渐抽象化,发现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新的任务情境中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养育建议Tips2

给予孩子充分感知体验、建构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大脑发育黄金期建立丰富的大脑神经网络。如果事事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就会丧失塑造大脑的机会,无法为期待的灵感创造提供坚实基础。当孩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促进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情境中产生迁移创新。比如孩子剪纸的时候地上掉了很多碎纸屑,清理起来非常麻烦。这时家长一定要把“扫地机器人”收起来,把挑战留给孩子。他可能用小手一片一片地捡起来扔掉,也可能会用小笤帚去扫,但是纸片乱飞,困难重重。试想他如果有用胶带、胶钉粘贴物品的经验,他会不会想到用胶带去粘碎纸屑的办法呢?

3.在语言、游戏、艺术创作中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不仅仅是新奇的点子或想法,还应该是可交流的、可实现的,依赖于表达和动手实践。孩子创造力的表达一般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每个家长只要用心,都会捕捉到孩子“语出惊人”的时刻,他们会在亲近自然、感受美、体验爱、身心放松的情境中,将丰富的感知和想象通过语言进行创意表达。除此之外,游戏与艺术创作也是他们创造力表现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开放性、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并减少模仿和示范,会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早期游戏性不足会导致高中生较低的创造性,太多的控制和示范,以标准答案为评价指标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敢想。孩子们在唱歌、跳舞、戏剧表演或者画画、制作手工的时候,就像艺术家一样,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中,他们用熟悉或陌生的材料进行各种创作,会给他们带来许多非预期的、不寻常的体验,从而激励他们产生更多自发性和原创性的想法。

养育建议Tips3

多和孩子进行交谈,把他们的“精彩语录”记下来念给他们听,会更加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在陪孩子阅读时,还可以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续编、改编。

尊重孩子以自己的风格探索使用各种艺术材料,享受创作的过程,家长不要妄加评判或纠正他们的创作行为,而要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观众,了解他们对创作的想法和过程体验,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呵护。多和孩子玩假想游戏,鼓励孩子将日常生活中观察的事物假想成游戏中所需要的事物和材料,把自己假想成游戏中的角色,尤其珍视孩子那些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情节。